//《全民造星》是ViuTV晚間節目,表面上是近年全球大熱的選秀型娛樂大騷,但同時掛着一個「偉大」初衷:要為明星凋零的香港演藝圈「造」一顆偶像巨星。我當然不是天文學家,但香港流行文化的歷史告訴我,香港明星的誕生,既來自先天因素(歌精舞勁,最好加上靚仔),但更多源於社會背景(如梅艷芳小時候在荔園賣唱的經歷)、後期加工(九十年代「四大天王」乃媒介產物)。與當年相比,今時今日香港的媒體和社會環境明顯有別,還可怎樣「造星」?我好奇、肉緊,於是每天追看。
...我甚至開始相信香港文化的未來也一樣。基於環境局限,這裏基本上很難再生產劉德華、陳奕迅,我們的影視節目也注定不比鄰國般五光十色、吸引眼球。但這不代表世界末日。《全民造星》在大陸最初完全是笑柄,觀看節目在內地網站的彈幕,不少觀眾起初收看只為看看香港有多落後,然而後來情况明顯有變﹕他們依然嘲笑香港製作資源不及大陸,但同時又為參賽者的平民故事而肉緊。香港文化不再是天之驕子,這個跌落凡間的平民,只要踏實做人,依然有感動世人的本領。正如比賽中何啟華一隊的表演 — — 反正是死,做串平凡魚蛋又如何?
...若然,香港和香港文化注定無復以往,也做不了花輪同學(或劉鳴煒),那麼像小丸子一樣平凡,相信「只要活着一定會遇上好事」,堅持自己價值,踏踏實實,做個好人,或許也不是壞事。//
#香港流行文化 #全民造星 #小丸子